莫高窟,俗称千佛洞,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营建时间最长、内容最丰富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庙遗址之一,被誉为“沙漠中的美术馆”和“墙壁上的博物馆”,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。
九层楼
96窟俗称大佛殿,位于莫高窟石窟群的中心地带。洞窟高度超过40米,木构九层窟檐依崖而建,巍峨壮观,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。窟内弥勒佛像古称“北大像”,高35.5米,气势雄伟,撼人心魄。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,即先在崖壁上凿出佛像的大体轮廓,然后依次外敷数层混合了草、麻、棉的粗泥和细泥,接着在细泥层上精塑细抹,最后着色上彩。
藏经洞
17窟,俗称藏经洞,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之间。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辩的禅窟。洪辩圆寂之后,弟子将禅窟改为影堂,同时在其中塑造了洪辩的真容像,绘制供养壁画,立《告身碑》以作纪念。清光绪二十六年,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此窟。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出土,是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。
148窟
盛唐据前室《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》记载,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开凿。主室佛坛上,塑涅槃像,长15米。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、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。佛右胁而卧,面型丰满、双眼微闭,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。衣纹柔软,随身体起伏而变化,一副安然入睡之态。